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敬虔主義

作者: 蔡麗貞

一、『虔敬主義』簡介
 
什麼叫做『敬虔主義』呢?『敬虔主義』是對於『宗派主義』的反動,或者是反彈。我們看見歷史常常在鐘擺的左右擺動中,自行的尋求平衡。中世紀的時候,『經院哲學』走到一個極端,太強調理智的分析,所以教會內部就出現了一股運動 - 就是『神秘主義』,來平衡它。『神秘主義』講求的是感性的、比較敬虔的追求,這是用來平衡『經院哲學』。同樣的,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宗派主義』也是以信條、信經的權威,來取代了聖經的權威,也是類似於『經院哲學』太強調理智邏輯的推理分析,使得信徒的信仰跟生活脫節,所以教會又出現了另外一股運動 - 就是『敬虔運動』,來平衡『宗派主義』。
 
1較極端的思想
 
貴格會最早也是『敬虔運動』的表現,他們很注重內心的亮光,比較注重在心靈上、在感情上跟上帝交通的體驗,以及對於上帝話語的實踐。敬虔主義是要把信仰,從信條、信經帶回到聖經中。在『宗派主義』時代,每一個宗派都有他們自己的權威系統,都有自己的很多的信經跟信條,太注重理智的分析,而『敬虔主義』就是把它帶回到聖經自己的啟示上。敬虔主義認為,基督教是一種生命、是一種生活,而不是理論的知識。靈命重於知識,他們很強調服事,很強調在生活上實踐上帝的話語。不過有時候也會出現比較極端的現象,譬如有禁慾的傾向,會講求比較樸素的服裝打扮,(我現在穿的這衣服都太花了),他們會禁止跳舞,禁止打牌,甚至連散步,他們都認為這是不需要的休閒活動,這個是比較偏頗的聖潔觀,有一點類似後來英國美國的清教徒。
 
2.關心實踐、看輕神學
 
由於『敬虔主義』厭煩信條主義,厭煩了宗派主義,所以他們倡導要在聖靈的光照之下,聖靈的引導之下來讀聖經。解經的目的是以培靈為主,為得是要帶出實踐性的好行為,在生活上來實踐上帝的命令。他們比較輕看解經學『字義的分析』、『歷史的分析』、或者是『神學的分析』。他們不關心神學的問題,不關心教義,所以敬虔主義這一派,他們所帶出的領袖,很少產生神學家,或者是護教家,護教比較弱。
 
3.敬虔主義的優、缺點
 
我們先來看敬虔主義的優缺點,它的缺點是跟『神秘主義』蠻像的。它的第一個缺點是憑感覺,讀經比較主觀,他們要尋找,因為要倚靠聖靈的亮光,所以有時候難免會主觀。第二個缺點是禁慾,第三個缺點是排外。就好像『神秘主義』一樣,有經歷的人會瞧不起沒有經歷的人,所以常常會導致於教會的分裂。第四個缺點是反知識、反儀文,對神學比較冷淡沒有興趣。
 
可是『敬虔主義』它的優點也很多,第一個最大的優點,它優點第一個是改善信徒的靈命,它們很注重個人重生悔改的經歷,鼓勵平信徒的事奉。第二個優點是,很注重靈修式的讀經跟講道,提升了信徒的靈命。第三個優點是,他們很看重海外的宣教,宣教很熱忱。第四個優點是,關懷社會,他們興學辦教育,他們建立了孤兒院,他們很關心慈善事業。這些優點其實都是現代福音派教會信仰的重點,透過了十八十九世紀英國的大復興,美國的福音大覺醒,這一些重點,這一些優點,成為全世界福音派基督徒的屬靈財富。敬虔運動對於教會歷史的影響,不亞於宗教改革,他是教會歷史裡面一陣清新的風。
 
二、莫拉維弟兄會起源
 
我們接著要來介紹一個運動叫做『莫拉維弟兄會』。『莫拉維主義』也是來自於『敬虔主義』,雖然後來,它跟敬虔主義有一點分道揚鑣。莫拉維弟兄會的創辦人是親岑多夫。他從小接受敬虔主義的教育,他曾經到馬丁路德的威登堡去學法律,所以他接觸到信義會的神學,所以他對於主流派,對於正統的神學,態度比較和善。
1721親岑多夫,他開始在東德的Dresden的一個小村莊,他開始牧會,那個時候從波西米亞來了一批難民,這些難民都是來尋找信仰自由的。他為這些難民開闢了一個小村莊,讓他們可以自由的敬拜,難民的教會就是開始了莫拉維的運動。他們自己選長老,他們也自己有聖餐,莫拉維訓練年輕人,是用一個比較特殊的教育方式,比較嚴格,幾乎不近人情,男女青年他們受到嚴格的監督,從小小孩子就要離開父母,有一點像以前的大陸的人民公社,連配偶的選擇也有規定跟管理。所以正統教會常常批評他們說:不近人情、不人道。但是這種嚴格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年輕工人,他們非常的能夠吃苦耐勞,以至於在世界很多艱苦的地方,開拓了宣教事工,他們宣教的地區,可以遠達西印度群島,遠達北極的格陵蘭。
 
莫拉維弟兄會,他們很注重海外宣教,這些宣教事工,挽救了抗議宗的老化。我以前曾經說:基督教有一段時間,太強調絕對預定論,只要上帝預定的,上帝揀選的,就算我們沒有跟他傳福音,那個人也會信主。太強調上帝的預定,忽略了人傳福音的責任,所以有大概兩百年的時間,長老會、改革宗長老會,他們沒有差遣一位宣教士,所以基督教就越縮越小,抗議宗就越來越老化。
 
我需要再解釋一下,『基督教』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有時候我們叫做『抗議宗』,有時候我們叫做『復原教』,有時候稱為『更正教』,或者是『新教』,通通是指從天主教分別出來的基督教。由於基督教曾經有一段時間太強調預定論,沒有傳福音,還好莫拉維弟兄會他們的宣教熱忱,挽救了抗議宗的老化。莫拉維弟兄會在美國的信徒,今天大概不超過七萬人,但是他們在遵行傳福音的大使命方面,對於其他的宗派有極大的影響,在親岑多夫的領導下,點燃了復原教的宣教火炬。莫拉維弟兄會,他們曾經發起了二十四小時的連鎖禱告,持續了一個多世紀,所以他們持續的關懷世界各地的宣教事工。
 
三、『循道主義』簡介
 
接著我們要介紹的是,『循道主義』,或者是『循理運動』。這就是在英國的信仰大復興,他的主角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約翰衛斯理。衛斯理之前,英國已經有一些福音派的奮興領袖,然而這些奮興能夠匯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實在有賴於三個領袖。第一個就是約翰衛斯理,第二個是他的弟弟,那個聖詩的作家:查理衛斯理,第三位是他們的同工,懷特腓德。在我們來看英國大復興之前,我們先看看英國當時社會的情形。
 
1.當時社會情況充塞『自然神論』
 
當時英國上層的社會,普遍的崇尚『自然神論』,什麼叫作『自然神論』呢?『自然神論』又叫做『理神論』,這是受到牛頓機械式宇宙論的影響,認為上帝是宇宙的第一因、第一個原因。上帝在創世的時候,推動了宇宙,使其中的子粒就開始移動運轉。今天宇宙一切的動態,都可以藉著因果關係,推到當初創世的時候,上帝第一下的推動,所以自然神論,是用力學跟因果關係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當時十八世紀的時候,很多英國、美國上層社會的知識份子都崇尚自然神論,他們用兩個比喻來解釋『自然神論』:第一個是鐘錶匠,上帝好像一位完美的鐘錶匠,祂創造了一個鐘錶以後,就任其「滴答」、「滴答」的自由運轉,直到今天,不需要修理。上帝也是技術高明的撞球者,祂一桿就可以把所有的球,打到洞內去,所以自然神論,這些科學家、這些知識份子,他們不接受神蹟。如果這個宇宙,如果這個自然界仍然需要神蹟的話,那麼就是證明上帝在第一桿不夠高明,第一桿沒有把所有的球打到洞內,需要第二桿、第三桿的作為來補救。
 
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人崇尚自然神論,而下層社會的人多半是文盲,娛樂低俗、醉酒的風氣很盛。而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有童工的問題,女工的問題,社會的貧富懸殊,立法行政權操之於貴族的手中,平民無權過問,英國刑罰的嚴峻,為歐洲各國少見。譬如有一個十三歲的小孩,他偷了三先令,偷了三毛錢就被處以死刑。有錢人到教會做禮拜,後面跟著三個僕人,一個替他捧聖經,一個替他拿禱告墊,另外一個替他提酒壺,這當然是一個諷刺的玩笑,但是你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情況,神職人員雖然有很多的特權,可是沒有辦法改善社會的道德。約翰衛斯理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他開始了英國的大復興。
 
2.衛斯理介紹
 
約翰衛斯理的爸爸是聖公會的牧師,聖公會是英國的國教,他的媽媽是一個堅強能幹的女子。媽媽一共生了十九個孩子,我的天,只有十一個孩子活下來,約翰衛斯理排行十五,他的弟弟查理排行十八。由於小孩子生那麼多,人口眾多,所以牧師的家庭生活很清苦。然而他們兩位小孩子,約翰跟查理功課都非常的棒,他們品學兼優,他們先後進入了牛津學校。牛津大學是當時英國最好的學校,他們進入那裡唸書,後來也進入了研究所唸書。在進入研究所的時候,約翰衛斯理他曾經回到故鄉,他休學一段時間,回到故鄉幫助父親牧會,也被按牧,他受了祭司職。
 
1729年約翰衛斯理他重返牛津大學,他做學生的導師,他在讀研究所,他曾經組成了一個讀書俱樂部,他跟這些學生一起讀書、一起事奉、一起社會服務。他們到監獄裡面去佈道,這一群年輕的學生們,他們禱告、他們讀經有一套的方式,有一套的method,一套的習慣,他們凡事循規蹈矩,不苟言笑,所以人家就稱這個讀書俱樂部的人叫做Methodist,就是今天的循理會。讀經、禱告、奉獻,這個監獄佈道,他們服事上帝都有一套規矩,凡事循規蹈矩。
 
3.衛斯理的重生機驗
 
1735年懷特腓德,就加入了他們的會社。懷特腓德這個人,相當具有講道的恩賜,這個人魅力十足,成為約翰衛斯理得力的同工。大概在1735年左右,美國喬治亞州的總督率領了一批人,由英國移民到美國,就邀請了衛斯理兄弟他們一起前行。查理當總督的秘書,約翰就是當隨行的牧師,兄弟兩個人在船上,由英國赴美國的船上,他們遇到了莫拉維弟兄會的人,他們結識了一個領袖叫做Spangenberg,在船上驚濤駭浪的時候,約翰衛斯理非常的害怕,身體很不舒服,但是他看到莫拉維弟兄會的人照常工作、照常敬拜、視死如歸,他印象很深刻。Spangenberg就問約翰衛斯理一個問題,問他說:你認識耶穌基督嗎?耶穌是不是你個人的救主?這是一個很平常的問題,可是對約翰衛斯理卻是當頭一棒,因為他從小在牧師的家庭長大,他也曾經按牧了,可是從來沒有人問過他這個問題,他從來沒有想到,他個人跟上帝之間的問題。
 
在美國的那幾年,約翰衛斯理他心情很不好,因為他工作沒有什麼果效,身體又很虛弱,心灰意懶。在英國,約翰衛斯理所接受的教育是很注重儀文,很正統、很條文,作禮拜都要穿得規規矩矩,講道要穿道袍,他很不適應美國那種西部開發的粗野的作風,所以他就很沮喪。大概在1736年,弟弟先回英國,過了幾年1738年,約翰衛斯理也回到了英國。那幾年是他最沮喪的時間。有一天,約翰衛斯理在街上散步的時候,他看見一個教堂的門是開著的,裡面有人在聚會,有人在講道,他被吸引就進去了,剛好講員正在讀馬丁路德羅馬書的序言,約翰衛斯理聽見以後,他回憶,他說:突然心中感到異常的溫暖,他突然有得救的確據,這個非常類似馬丁路德,他就飛進了樂園那樣的經歷。馬丁路德是在拿到神學博士,已經在神學院教書一段時間,才重生得救。那約翰衛斯理也是一樣,他當了好幾年的牧師,他們去佈道,他們去做社會服務,可是到這個時候,他才真正的重生,兩個人都是異數,兩個人都是比較特別的情況。
 
1739年約翰衛斯理,他開始在英國西南部的布理斯頓露天式的佈道,衛斯理運動正式的展開。最初針對的是煤礦工人。其實露天式的佈道對約翰衛斯理這麼注重禮儀的人,是一個很大的掙扎,但是懷特腓德說:如果你的福音要深入民間,你就必須要走出教堂。
 
4. 約翰衛斯理與懷特腓德的衝突
 
我們現在來看兩位領袖,約翰衛斯理跟懷特腓德,兩個人之間就開始有一些摩擦,有一些衝突,最重要的,最主要的衝突是他們的神學。約翰衛斯理走的是亞米念、莫蘭頓的路徑,強調的是人的責任;而懷特腓德走得是改革宗長老會,絕對預定論的神學路線,所以兩個人在事奉上,就開始有一些摩擦。
約翰衛斯理比較靈恩,他每次講完道,就會帶會眾一起追求聖靈充滿;但是懷特腓德比較順其自然,他說聖靈自己會工作。兩個人每次講完道都有很多人信主,兩個人講道的恩賜都很明顯,約翰衛斯理他聚會完,帶領會眾追求聖靈充滿的時候,會眾常常會有非常異常的反應,有人身體會震動,會大喊、會大叫,如痴如醉,學者分析說:那是因為聖靈正在密切的強烈的作工,也有人說:那個時候撒旦也在攔阻,也在阻擋。這是約翰衛斯理他們開始展開了露天的佈道。
 
5.衛斯理的點滴
 
我們先來看約翰衛斯理,他個人的一些點點滴滴,他因為個人的領袖魅力非常的明顯,我們如果用三個英文字,可以來描述約翰衛斯理的生活特色。第一個字是Pietism就是敬虔,第二個字是Social Concern社會關懷,第三個字是Mission宣教,這三個字可以代表約翰衛斯理一生的三大特色。
 
約翰衛斯理他有一句名言,他說: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區,我傳福音的對象,不限於我的教區。教區是英國聖公會,他們給每一個教會分不同的區域,不可以越界去偷羊,但是約翰衛斯理說:全世界都是我傳福音的對象!約翰衛斯理他的足跡,他佈道的足跡遍及英倫三島,四十年中,他走了二十五萬英里,他一共講道四萬次,約翰衛斯理宛如當年的施洗約翰,他指責社會的罪惡,他大膽的指出英國是一個背叛上帝的國家,他號召全國上下痛切的悔改。約翰衛斯理最常用來勉勵同工的一句話是:救人靈魂,是你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的日記常常記載他在各地佈道傳福音的時候,被暴徒攻擊。
 
6.衛斯理的社會關懷
 
接著我們來看他的Social Concern,他的社會關懷。他濟貧、扶助孤寡,推行義務教育,他籌設老人院,為貧窮的老百姓設習藝所,教授他們謀生的技能。約翰衛斯理這個循理會,曾經帶領一個販賣奴隸的船長『約翰牛頓』信主。約翰牛頓後來就加入了反對奴隸的行列。約翰牛頓曾經寫了一首很有名、膾炙人口的聖詩,那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奇異恩典>。約翰牛頓也曾經輔導了,當時英國國會的議員Wilberforth,就是<兄弟相愛撼山河>那本書裡面所提到的,Wilberforth跟他七位基督徒朋友,他們致力於奴隸制度的廢除,他們致力於社會的改革、監獄的改良等等,他們和平的改良了英國的社會,使英國避免走向法國那種流血的革命,所以教會的信仰復興也連帶的影響到社會的改良。
 
7.循禮會與其他宗派的關係
 
當時聖公會專門向上層社會的人傳福音,而長老會跟浸信會是專門向中產階級、向商人傳福音,約翰衛斯理的循理會就專門向窮苦的下層階級的人傳福音。循理會他們用最儉樸的教堂,他們傳道人跟社工人員都不支薪,其實約翰衛斯理他小時候是在聖公會長大,他被按牧也是在聖公會,他從來沒有想要跟聖公會分離,只是因為後來一些因素使得他不得不分開。因為聖公會的牧師,有一點瞧不起循理會的牧師,禁止他們帶聖餐,而且因為聖公會專門向上層社會的人傳福音,循理會對他們沒有什麼感情,再加上當時英國有很多地方沒有教會、沒有人去傳福音,所以後來循理會,就跟聖公會就分開了。
 
我們以前也聽說:循理運動是受到莫拉維弟兄會的影響,但是這兩個宗教團體,後來也是因為在神學上有一些分歧也分開了。莫拉維弟兄會對於信徒的軟弱比較悲觀,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信主以後,仍然會懷疑,可能他沒有真正重生得救,那麼就要停止聚會、停止領聖餐、停止禱告,就靜態的等在那裡,等上帝恢復他的信心;可是循理會比較積極,比較主動,他說一個人的信心有深有淺,信徒會軟弱,那個是一個自然的現象,而禱告讀經領聖餐,那個是恩典的媒介,所以基督徒不可以忽略。所以信主以後,我們仍然會軟弱會跌倒,但是要透過一起的聚會,一起的讀經禱告,讓我們的信心可以恢復。這兩個宗教團體,莫拉維弟兄會跟循理會後來也分開了。
 
8.衛斯理的成聖觀
 
我們最後要來看,約翰衛斯理的成聖觀,這是他比較特殊的神學。根據加爾文跟馬丁路德,他們都認為我們在世的時候,不可能達到完全,我們永遠是罪人,也是義人。馬丁路德的名言:基督徒同時是罪人跟義人。但是約翰衛斯理認為:基督徒在世的時候,有可能可以達到完全的地步,成聖是基督徒重生以後,第二次的蒙恩。因著基督徒的渴慕追求,完全的奉獻,單純的信心,以及聖靈的充滿,我們可以除盡罪性,可以充滿上帝完全的愛,這是今生可以得到的境界,而且是瞬間完成的恩典,這是約翰衛斯理,他在神學上跟其他的宗派,比較不一樣的地方。他們強調人的追求人的責任,成為今天循理會的一大特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