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讀潘霍華

潘霍華不像巴特、卜仁納、布特曼等神學家在生前即受到外界的注意。在他短暫的卅 九年生涯中,充滿了許多的憂患及迫害。三十歲時,潘氏失去了他的教職;卅四歲起 被禁止公開證道;卅五歲,文章不得出版問世;卅七歲被捕入獄,在獄中不得會見訪 客。最後,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潘氏受絞刑處死。其實,這一連串的迫害沒有 令潘氏退縮害怕,反倒使他對真理更加執著堅定。死亡也不能淹沒他的聲音,如今人 們聆聽潘氏的聲音,試圖從他一留下來的著作裡認識耶穌基督。
貝特格﹙Eberhard Bethge﹚這位潘霍華的學生、朋友兼遺囑執行人,在他為潘氏所 寫的巨著《潘霍華:有異象及勇氣的人》﹙Dietrich Bonhoeffer: Man of Vision, Man of Courage﹚(註一)裡面,貝特格將潘氏一生分為三個階段:成為神學家、發 現神的話以及反抗希特勒。下面我們就用這三個階段來檢視潘霍華的著作。

第一階段:成為神學家

潘霍華在他廿一歲時完成了博士論文《聖徒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 這篇論文寫作簡潔、富有深度但不易閱讀。卡爾.巴特曾稱讚潘氏這篇論文為一項 「神學上的奇蹟」。
《聖徒相通》的副題是「系統地檢視教會的社會學」,潘霍華在其中應用社會學的理 論,深入探討教會的社會結構。潘氏說:「基督以一個群體存在人世中」。他認為人 們可以真實地用人際關係來思考神的啟示,而啟示就存在人與人的團契相交裡面。所 以,啟示不再是形而上學所稱的上帝的哲學概念,乃是道成肉身的神在基督裡、在教 會中與人們真實的相遇。這就是「基督以一個群體﹙教會﹚存在人世中」
之後,潘霍華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德國人中間牧會一年,一九三一年他寫下《行動與 存有》﹙Act and Being﹚,並以此論文贏得大學教師資格》在這篇文章裡,潘氏試 圖說明基督徒如何用兩種對立的哲學觀來明白神的啟示。他嘗試連結近代神學裡兩個 對立的思想:一個是超越主義,強調「行動」;一個是本體論,強調「存有」。潘霍 華試圖在這兩個對立的思想裡來澄清,究竟我們應當用「行動」或「存有」來解釋神 的啟示。
這個問題彷彿就像康德的超越主義和海德格的本體論之間的衝突一般,衝突 裡包含了如何定位「神的存有」以及用理性來瞭解「神的存有」的行動兩者間的關 聯。神學上來說,這個問題包括:「啟示中神的存有」是什麼意義,人們如何明白其 意義,信心如何化成行動,啟示如何變成存有間的關係,人們是否只能用行動來獲得 啟示,抑或在啟示裡存在著一個「存有」等。
潘霍華以為要化解「行動」和存有」兩者間的衝突矛盾,唯有應用神的啟示顯在群體 中這個觀念,才能克服或偏向行動或偏向存有的片面解釋。他又指出神的啟示是一樁 社會事件,神的話唯有在群體中才能向人們啟示出來,而教會這個獨特的群體就是神 最終的啟示,基督以教會的形式存在人世中。
《基督中心》﹙Christ the Center﹚是一九三三年潘霍華在大學任教基督論的講義 集。因為基督明顯是潘氏生命與作品的中心,有人以此指控他單單高舉基督 ﹙Christomonism﹚。現有學者懷疑《基督中心》這個主體並不能代表這本講義集的 中心思想﹙註2﹚。也許《現今的基督》﹙The Present Christ﹚這個標題會更貼 切。潘是在書中表示,基督論的真正問題是:在世間耶穌是誰,人們可以在哪裡找到 耶穌,而不是如何能夠找到耶穌。潘氏並強調,基督的福音是經由教會這個群體得以 彰顯出來,福音先令教會感動,使其用信心承認基督,並且相信基督就是真理。他的 這些話彷彿暗示,教會並不明白現今的基督存在於教會中,也不明白基督蘊藏隱含在 證道、聖餐、團契中的社會及人文的結構特性。
潘霍華像路德、加爾文、巴特這些傳統神學家一般,瞭解神學必須合乎聖經並且以聖 經作為根基。當我們細讀潘氏的著作,就會發現其中包含許多的聖經註釋。不僅如 此,潘氏甚至單就聖經中的幾處經文詳加解註出版了幾本書。例如:一九三三年的 《創造與墮落》﹙Creation and Fall﹚,這也是他在大學授課的講義由學生記錄下 來,內容是對創世紀一至三章的註解。還有一九三八年的《試探》 ﹙Temptation﹚,這是潘氏當年對芬根瓦得校友演講所發表一系列的聖經研究,他 在演講裡,就聖經中的記錄來比較亞當所受的試探及基督所受的試探。
這兩本書都已精準、仔細的解經為基礎,讀者讀起來不但看到書中有神學,有些內容 又像講道,有些甚至像詩或散文。另外,潘霍華還出了一本關於舊約詩篇的書:《聖 經中的祈禱書》﹙The Prayer Book of the Bible﹚。潘氏在書裡說明,為何基督 徒可以用詩篇作祈禱文,是因為耶穌也這樣作。其實,詩篇就是耶穌教導門徒祈禱的 方式,因此詩篇是基督徒實用的祈禱書。從這些論點可以看出,潘氏像路德一樣,都 採基督論來解釋舊約。可惜的是以上三本書至今尚未譯成中文。

第二階段:發現神的話

潘霍華作品的第二階段或許是中文讀者最熟悉的一段。這時的兩本書《追隨基督》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及《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都有中譯本, 寫作這兩本書時,潘氏在芬根瓦得的認信教會神學院﹙Confessing Church Seminary﹚任教。
《追隨基督》一開始就指出重價的恩典與廉價的恩典迥然不同。「廉價的恩典將恩典 視為一種教義、一種原則、一種制度。他只宣講罪得赦免為一般的真理,上帝的愛這 被視為基督徒對上帝的『概念』」。然而,「重價的恩典是必須再三尋找的福音。是 必須祈求的禮物,是必須手扣的門。」重價的恩典就是必須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唯 有重價的恩典能叫人得著基督的生命,反之,廉價的恩典卻攔阻人親近耶穌基督。潘 霍華對這兩種恩典的說明以成為基督徒靈性的經典之作。
教義系統包括抽象的基督論以及廉價的恩典。這只是對恩典與赦罪的一般宗教知識, 它使「作門徒的事成為多餘。 .. 基本上是與跟隨基督的整個觀念相違背的。 .. 沒 有永活基督的基督教,必然會成為失掉門徒職分的基督教;而失去門徒職分的基督 教,必然是沒有基督的基督教。」
貝特格稱讚《追隨基督》,認為這本書是「芬根瓦得的榮譽徽章」﹙badge of distinction﹚﹙註3﹚。潘霍華在芬根瓦得神學院期間,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操 練登山寶訓。潘氏並未在登山寶訓當作教會生活或基督徒個人的理想模式,它乃是把 登山寶訓當作神對門徒的命令。它認為,門徒必須遵守這位死而復活的主所發的崇高 命令,每個神學院的學生都必須修習這門課程。潘氏的呼籲對末日將臨前的教會不啻 是暮鼓晨鐘。
潘霍華相信神學教育應當衍生出基督徒團契。《團契生活》流露出潘氏以他自己在神 學院及弟兄之家真實的團契經驗來思考基督徒團契的本質。當時在芬根瓦得的團契生 活包括有組織的每日祈禱、默想、相互扶持、共同的神學訓練、認罪、棄絕神職人員 的特權、回應教會的緊急召喚等。潘霍華並沒有在書裡描寫一種理想國的模式,只是 把一群基督徒在芬根瓦得真實、和諧的團契生活記錄下來,不果在書上並沒有任何主 觀、情緒化的著墨。《追隨基督》與《團契生活》指出紀律與祈禱的重要,有了這兩 樣,基督徒才不致走偏了,變成狂熱的宗教積極份子而充滿了奮興主義的情操。
後來潘霍華在信中曾經表示《追隨基督》書裡可能隱藏一些「危險」,但他人然選擇 「恪守」其中的教訓。關於《團契生活》這本書,讀者在閱讀時,應當留意潘氏在前 言中所說的話,他說這本書「不應該被視為對團契生活這個議題最終的探討」。換言 之,該議題尚有廣大的討論空間。

第三階段:反抗希特勒

在潘霍華過逝後,貝特格將其作品重新整理出板。在潘氏的第三個階段裡,包括了一 九四九年的《倫理學》及一九五一年《獄中書簡》。《倫理學》裡收納了潘氏的四篇 草稿。《獄中書簡》則是書如其名,收集了潘氏在獄中向朋友親屬發出的信件。
這兩本書都是潘霍華在極困難的情況中寫下的作品,文字間流露出零散不連貫且私人 味十足。書中的神學思想因為在極惡劣的環境壓迫,反倒益加發人深省。
基督教倫理學的基礎就是神的本體—在耶穌基督裡所啟示的,其中心課題是愛,然 而沒有人認識愛,除非我們明白神在耶穌基督裡的自我啟示,愛就是神向人的啟示。 我們所有關於愛的認知與原則都集中在耶穌基督裡。而耶穌基督的確在人的歷史中以 血肉之軀出現過。潘霍華說:「凡看過耶穌基督的人就看見了神與世界在一體中顯 現。從此她不會只見神而不見世界,也不會只見世界而不見神。耶穌基督是神又是 人,祂在神與世界中間,成為歷史的中心,讓人與神和好。」﹙註4﹚《倫理學》一 書的目的是要幫助人分享基督的生命,並在人群中將之活出來。
《獄中書簡》一書流傳甚廣,深受讀者喜愛。卡耳.巴特亦曾說:「《獄中書簡》是 一根特別的刺。」在獄中,艱困的環境迫使潘氏思考一些神學的基本問題:什麼是基 督教?在今日,對我們來說基督是誰?在這個非宗教的世界,基督如何能變成其中的 主宰?這些書簡流露出一個牧者的心腸,潘霍華不但深愛他的同胞,也勇敢地在納粹 政權之前公開地為真理做見證。
在《獄中書簡》一書裡,有關基督乃是在一個「及齡的世界」﹙world come of age﹚這個主題相當凸顯。潘霍華說在及齡世界裡宗教已死。不復存在了。自十三世 紀起,人們越發不將神當作「工作的前題」﹙working hypothesis﹚,反而越發使 用自己的能力來回答人生重要的課題。無論在神學、藝術、政治、倫理等問題上, 「神」變成多餘不必要的東西。潘霍華以為甚至在宗教問題上,人們也不再向神求 助。這一點,的確是基督徒在行福音時必須面對、深思的事實,當然也成了格外需要 努力突破的課題。

結論

一九八六年、為紀念潘霍華八十歲冥誕,德國的出版商計畫出版一套十六本潘霍華全 集《the Dietrich BonHoeffer Werke》,迄今已有十一本上市》這套全新、完整, 附註解的版本,解決了早期潘霍華作品在版本上的疑問。現在,國際潘霍華學會已取 得德國出版社的同意,日後將出版全套的英文版。這套作品為現在與將來的潘霍華研 究奠下堅實的基礎。
潘霍華逝世已經五十年了,透過其作品,他依然向世界說話。不論我們是否同意,當 我們讀潘氏作品時要謹慎,不要主觀地去作褒貶,不要將潘霍華的殉道過於神話,也 不要過於延伸他的神學,要精準地讀出潘霍華的原意。
註釋:
  1. 貝特格著《潘霍華:有異象,有勇氣的人》英文版於一九七○年由哈潑出版社出 版》全書共八六七頁,內容包括潘霍華的作品與其一生,及當時的政局、社會等。
  2. John D. Godsey著「讀英文版的潘霍華:幾個難題」,收集在Peter Vorkink, Ⅱ 所編的《潘霍華在及齡的世界裡》一九六八年由Fortress出版社出版》參考一一 八頁。
  3. 貝特格著《潘霍華:有異象,有勇氣的人》,第四六九頁。
  4. 潘霍華著《倫理學》,由貝特格編輯,一九六八年Macmillan出版社出版,參考第 七○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