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寧為燒盡不願銹壞的人生─偕叡理牧師(馬偕博士)

偕叡理牧師,俗稱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出生於英屬加拿大一個蘇格蘭拓荒移民家裡,十歲時就立志海外宣教。自師範學校畢業擔任教員後,輾轉在多倫多、普林斯頓及愛丁堡大學深造,直到廿六歲獲加拿大海外宣道會派令,始終不改其往赴中國宣教之初衷, 1871年成為加拿大首位海外宣教士奉派到東方宣教。

1871年抵達中國,並於年底登陸台灣打狗港。由於當時台灣南部已有英國長老教會先行展開宣教,而北部人口稠密,卻沒有宣教士和教會,於是偕牧師毅然決定前往北部。翌年三月九日,乘「海龍號」輪船入淡水,決定以此為宣教之基地。

馬偕博士行醫在淡水

1872年馬偕抵淡水後,隨即在淡水租屋為其寓所(今馬偕街24號後方),為人派藥治病,同時亦兼禮拜和授課之用。同年六月展開正式之診療,隨即陸續有開刀、拔牙之醫療和病床之設施。馬偕博士經常利用這種草莽醫療的方式有效地服務當時台灣住民,尤甚以治療瘧疾和拔牙最為著名,由於西醫特有之療效與馬偕為人之熱忱,求診者與日俱增,遂在翌年五月另租民房為診所「滬尾醫館」,此後兩年間診治者已逾一千五百人,為人拔牙兩萬一千顆,一手執鉗、一手抱聖經成為他的標誌。

此後偕醫館聲名遠播,醫務蒸蒸日上,到1894年,每年受診者己逾一萬人 次,1901年因為馬偕博士辭世,偕醫館一度關閉,至加拿大派來華雅各醫師(Dr. G. V. Ferguson)主持後,1906年重新開業,1911年馬偕次女偕以利也回淡水開始護理工作。但隨著醫務擴展,偕醫館院舍和設備不符時代需要而淡水港沒落後也不再適於作醫療中心,遂在1912年遷往台北雙連,並紀念台灣醫療先驅改名「馬偕紀念醫院」。

馬偕博士在淡水的教育事業

馬偕在台宣教成功實歸因於他注重本地幹部之培訓,且其教育目標非僅局限於傳道人才所需之神學、教義,亦授天文、地理、醫學、應用科學等課程,以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及視野。

1880年馬偕首次返鄉前,曾親自教導十八名學生以協助教會拓展。當年他在加拿大報告台灣宣教之艱辛情形時,其鄉親均不忍聽聞,由於缺乏校舍,故他們上課常「以蒼天為頂,青草為蓆」。後來牛津鎮的《前哨評論》新聞社刊載馬偕之提議,並大力發起募款運動,獲得各方熱烈之迴響。終於在馬偕返台前的歡送會上,將所得的6215美圓交給他,以作為其建校基金。

馬偕回淡水後,即刻購地,並親自設計督建一中西合壁之紅磚書院,取名「理學堂大書院」,又因感懷故鄉人士之盛情襄贊,便以英文命名「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

1882年夏天,學校舉行落成典禮及開學式,當日來賓中之中國官方代表孫開華提督致辭,謂「如此台灣蕞爾小島而有此等學堂,誠為全國最善之舉」。

牛津學堂首屆學生有十八人,不僅為台灣神學院之前身,亦為台灣泰西新教育之發祥地。 翌年,馬偕毅然開風氣之先,又於牛津學堂東側創設「淡水女學堂」,以期讓知識教育均霑男女。女學堂首屆學生共卅四名,可惜當時民智未開,學生皆為噶瑪蘭平埔族女子。然此女學堂乃全台女子教育之首學。

至此,自1872年馬偕博士抵淡水,以露天教學開始到創辦牛津學堂,已跨清、日、民國三朝。隨著台灣社會的須要和教會的前瞻性,已發展成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兩所大學和淡水地區兩所幼稚園。真如聖經所說一粒芥菜籽茁長成蔭庇眾生的大樹。

福爾摩莎的探險家

馬偕博士雖以台灣北部為其宣教區,但其足跡卻踏遍全台、除了宜蘭、花蓮和危險的高山原住民禁區外,也到達神秘北方三島,並留下豐富的紀錄。

業餘的科學家

馬偕除了在宣教、醫療和教育上的貢獻外,也致力於台灣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研究,著有〈中西字典〉、〈台灣遙寄〉留傳後世。而《台灣遙寄》(Fvom Far Formosa出版),詳載其在台見開及發表他對台灣歷史、人類學、地質、動植物、生活文化的研究報告,今日仍是研究台灣必讀之巨著。

台灣女婿的親人

馬偕雖來自異邦,然閒餘於牧童學得通俗之台語,融入一般民眾之生活,後亦在淡水娶妻生子、生根落戶,甘苦與共之誠心,終於克勝了條約港地區特有的仇外情結及風俗民情之差異。其家庭生活卻最足以證明其對台灣之熱愛與認同。至於馬偕之婚姻亦如其一生,充滿了傳奇性。

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五股人,小馬偕15歲。此姻緣乃北台灣首位女信徒陳塔嫂和其門生,居中經媒妁之言撮合而成。夫婦恩愛23年。張氏非但諳英語,亦曾數度回加拿大,她不僅是馬偕的賢內助,也是他婦女工作上的大幫手。

馬偕博士之後裔與淡水教會之發展,關係之密切並不亞於馬偕本人。長子偕叡廉在淡水五十餘年,都擔任淡水教會長老,對教會宣教和籌建今日的禮堂,功不可沒。今日在三芝街上還可看到他所設立的「偕叡廉紀念教會」。次女偕以利和夫婿柯維思晚年也和在淡中任的長子柯設偕住淡水。

偕叡廉的長女偕安蓮戰後回淡水,投入幼教工作,重開今日的重光托兒所。次女明利則領導馬偕醫院護理工作。

1995年11月19日台北縣政府立馬偕博士大雕像時,約翰(三世馬偕博士)和安蓮回台揭幕,當時他們還能說流利的台語。

歸宿在摯愛的鄉土
 
1901年6月2日,台灣北部的宣教先驅馬偕博士因喉癌逝世於淡水。家人遵其遺囑安葬於外僑墓園比鄰的家族墓園中以「化為台灣的泥土」。目前馬偕墓園在淡江中學校園內,已被政府列入三級古蹟。

馬偕博士的傳奇是淡水最獨特的文化表徵。他三十年之久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與興學之基地。不僅和淡水的歷史發展不可分割,也為這小鎮帶來豐富的文化風情。他對台灣的愛與認同,更可以啟發今日的台灣住民。

蓋其一生在台設立教會六十餘所,施洗信徒達三千餘人。三十年之久跋山涉水於客、閩、平埔、高山原住民間,足跡遍及苗栗以北,東達宜蘭、花蓮。

他除了熱心提倡教育、興學堂、設義塾、教授神學醫學之外,亦對人文、自然、科學知識之傳播不遺餘力。並且著字典助人識字,創女學以提升婦女地位。亦孜孜於改善民生、倡導衛生、引進醫療技術,甚至從國外輸入蔬菜種子。他對本地文化之尊重表現在著書立論之外,同時也將西方建築與台灣傳統建築融合並蓄,建教堂、醫院和學校以為範,終其一生認同台灣留根台灣。

馬偕博士簡歷

1844年  3月21日 馬偕博士誕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左拉村(Zorra)
1850年   入Woodstock 小學
1855年   於Woodstock 小學畢業, 進入多倫多師範學校.
1858年   於多倫多師範學校畢業.
1859年   擔任Maplewood 小學及Maitland 小學教員.
1866年 9月 進入多倫多大學及諾士(Knox)神學院.
1867年 9月 轉入美國普林斯頓(Princeton)神學院深造
1870年 4月26日 普林斯頓(Princeton)神學院畢業. 是夜由美起程返加拿大.
           8月 受派於多倫多之New Market教會牧會, 同時 兼任Mount Albert 教會傳道職.
           9 月19日向加拿大長老會總會外宣道會, 提出申請, 自願為海外宣教師.
           11月 進入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 再次研究神學.
1871年 4 月14日接獲海外宣道會之信, 謂該會已准其申請, 並議決將其呈報加拿大長老會.
  6 月中旬加拿大長老會總會於魁北克召開, 議決准馬偕自願為外宣教士, 並指定中國為其服務地區.
           9月19日 總會委託多倫多中會假多倫多教會封立馬偕為牧師.
           10月19日馬偕辭別家人從Woodstock搭乘火車, 起程前往中國傳教.
           10月27日抵舊金山.
           11月1 日搭乘亞美利加號輪船由舊金山出海, 前往中國.
           11月27日抵日本橫濱.
           12月5日 抵香港, 巡視廣東. 汕頭及廈門.
           12月30日抵台灣在打狗(高雄)登陸.
           12月31日禮拜天在打狗向英商講道.
1872年  1月1日 由打狗起程往阿里港拜會李庥(Rev. Hugh Ritchie)牧師. 並在該地為李牧師之賓客兩個月之久.
           3月7日  馬偕由李庥牧師同, 自打狗搭乘"海龍"號帆船往台灣北部.
           3月8日  “海龍"號停靠安平港, 在台南府行醫的德馬太醫師在該地會合同行北上.
           3月9日  馬偕一行三人下午三時在滬尾(淡水) 登陸.
           3月11日 馬偕. 李牧師. 德醫師步行南, 前往南部教區最北的佈站—大社訪問.
           4月6日 與李牧師同工27日後, 返抵淡水.
           4月10日 北台灣第一所教會淡教會開設.
           6 月1 日在自寓開始診療.
           9月26日 偕同學生數名, 經台北. 錫口(松山). 汐止進入基隆.
           10月8日 率領門徒中壢, 竹塹(新竹)往新港社.
1873年 1月9日 北部教會第一次施行洗禮於淡水教會, 受洗者五人.
           3月2日 五股坑會落成(北台灣第一間禮拜堂, 淡水為租屋)
           4月6日 新港社教會開設(苗栗北勢附近平埔族)
           6月22日 和尚洲(蘆洲)教會開設.
           10月20日首次訪問宜蘭平原.
1874年 3月1日 三重埔(南港附近)教會開設, (後遷至淡水返腳現在之汐止)
           3月22日 八里坌(淡水對岸)教會開設.
           7月26日 新店教會開設.
1875年 6月27日 基隆教會開設(原名為雞籠)
           8月15日 大龍峒教會開設(大稻埕教會之前身)
           9月2日 錫口(松山)教會開設.
1876年 3月14日 艋舺教會開設.
           3月21日 北投教會開設.
           6月18日 後埔仔教會開設(後遷往新莊)
           10月5日 三角湧(三峽)教會開設.
           10月8日 溪洲(中和附近至枋寮)教會開設.
1877年 9月2日 北部教會首次設立長老,計三名: 陳炮(五股坑). 陳天(水返腳). 陳願(大龍峒).
           11月26日紅毛港(新竹附近)教會開設.
1878年 3月17日 北部教會第二批長老. 共計五名: 曾玖(八里坌). 劉娛(八里坌). 張邁(八里坌).李色(和尚洲), 李大(和尚洲).
           4月14日 崙仔頂(三角埔) 教會開設. 該教會為傳道人出身最多的教會.
1878年 5月27日 馬偕博士與五股坑婦女(北部教會第一女信徒)之孫女張聰明小姐結婚.
           11月17日竹塹(新竹) 教會開設.
1879年 4月1日 金包里(金山) 教會開設.
           5月24日 馬偕傅士長女偕媽連出生於大龍峒.
           4月6日 暖暖教會開設.
1880年   據統計, 台灣北部已有教會20所, 傳道師20名,信徒300 名.
1880年 1月1日 馬偕博士偕同夫人及千金返加拿大, 向總會海外宣道會述職途經廈門. 香港, 新加坡, 錫蘭, 印度, 埃及, 檳榔嶼. 猶太. 義大利, 法國, 德國. 英國等地.
           6月24日 安返加拿大.
           9月4日 馬偕博士次女偕以利誕生於加拿大.
1881年  11月30日馬偕博士由加返台, 途經美國返抵淡水.
1882年  1月22日 馬偕獨子偕叡廉(Rev.G.W. MacKay, M.A. D. D.).生於淡水.
           2月16日 中港教會開設.
           4月9日  板橋教會開設.
           8月7日  後龍教會開設.
           9月14日 牛津學堂(神學院)開學, 學生共計十八名.
1883年    往噶瑪蘭平原傳教, 設立教會十一所
據資料統計, 北部教會共有教會三十一所.
1884年 1月19 日淡水女學堂落成.
           3月3日  女學堂開學共有女學生三十四名.
           10月1日 法國艦隊在淡水港口出現.
           10月2日 法艦向岸開砲, 牛津學堂及女學堂落彈兩枚, 損失輕微. .
           10月20日法艦封鎖沿海各港口, 教會遭暴迫害, 教堂被七座, 信徒數十名遇難殉道.
1885年 4月15日 法艦隊解除封鎖台灣各港口命令.
           5月17日 嚴清華, 陳榮輝受封立為牧師. 同時設立長老四名: 劉牛(八里坌), 柯榮(大龍峒). 劉寬(新店), 李恭(崙仔頂).
           9月28日 劉銘傳將軍以墨西哥銀(佛銀)一萬兩, 賠償北部教會損失(被暴徒拆教堂).
           11月1日 桃仔園(桃園)教會設立.
1886年 3月9日 設教十四週年紀念禮拜在淡水舉行, 信徒1273人參加, 同日新竹附近月眉教會開設.
馬偕博士與嚴清華牧師視察宜蘭旁面之教會, 為1123名信徒施洗, 並增設平埔族教會九所.
1887年 4月5日 蘇澳(平埔)教會開設, 噶瑪蘭平原之教堂有34所.
1888年   據資料統計, 北部教會共有教會五十所.
1890年   馬偕由宜蘭方面搭小船,前往蓬萊(花蓮)平原, 並在蓬萊之加禮宛社傳教一星期. .
1891年 2月14日 南坎教會設立.
           5月 再訪後山花蓮.
           7月3日 馬偕博士所著之"中西字典” 在上海印行. (該字典由嚴彰協助編輯完成, 由嚴彰及蔡生攜往上海付印).
1892年 5月13日 三訪花蓮
           10月22日加拿大母會吳威廉夫婦(Rev. William Gauld, B. A.)來台, 協助馬偕博士傳教工作. 教會共有五十六所.
1893年 9月18日 馬偕博士率全家及門徒柯玖(柯維思)搭乘"印度皇后"號輪船, 二度返國向加拿大母會述職.
1894年 6月4日 日軍登陸監察, 乙末戰爭爆發.
           6月13日 馬偕在加拿大獲選為總會議長.
1895年   甲午戰爭爆發.
           11月 “From Far Formosa"一書由J. A. MacDonald牧師編著完成, 脫稿付印, 次年在倫敦, 愛丁堡, 紐約, 芝加哥, 多倫多等地出版.
           11底 馬偕博士全家及門徒柯維思返台. 馬偕此去三年, 北部教會廿所為日軍佔用, 信徒七百三十五名下落不明.
           12月4日 日軍慰問使細川瀏牧師與馬偕博士在艋舺教會會晤, 共同舉行台,日人聯合禮拜.
1896年 11月23日晉見乃木總督.
           12月7日 乃木總督到淡水拜訪馬偕博士.
1898年 6月22日 與河合龜輔牧師晉見兒玉總督.
1899年 3月9日 馬偕長女嫁與陳清義牧師,次女嫁與柯維思, 姐妹兩人同日同結婚.由吳威廉牧師證婚. 秋末宣教師吳威廉牧師攜眷屬, 首次例假歸國.
1900年 5月 馬偕最後一次巡視宜蘭平原諸教會, 回淡水不久因喉癌聲音全部沙啞.
           11月 前往香港治療.
1901年 1月 自香港返台,病況日益嚴重.
           6月2日 馬偕博士經過長久疾病的糾纏, 於下午四時病逝淡水寓所, 享年五十有八.
           6月4日 馬偕遺體葬於淡水馬偕墓地, 門徒為紀念特立墓碑一座.

沒有留言: